第十六章 失败但不屈服(第2/7 页)

大清风云的电视连续剧 鹿鼎公子 13 字 2024-02-18 08:21:12

鸦片战争以后,道光的禁烟态度依然没有改变,仍然主张严禁。道光虽然态度坚决,但是禁烟的力度已经大不如以前了,没有谁认真执行。鸦片贸易呈半公开状态,沿海的一些官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家都怕再次引起战争。

1844年,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有两万八千六百六十七箱;1846年,有三万四千七十二箱;1848年,英国输入的鸦片有四万六千箱;1850年,达到五万两千九百二十五箱。数目如此庞大,而且全是以走私的形式进入中国,与其说是走私,倒不如说是明目张胆地进来的。这对于极力主张禁烟的道光和林则徐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和打击。

<h2>发生在台湾的冤案</h2>

《南京条约》签订后,璞鼎查强行占领了鼓浪屿,借口等候清军释放英国战俘。随后,璞鼎查制造出了“台湾冤案”,诬陷说台湾清军杀害了英军战俘。

事情是这样的。签订条约时,浙江被俘的英军大多已经释放,英军侵略台湾时,有一百多人被台湾军民俘虏,这些人一直被拘留在台湾。当璞鼎查派人去台湾索要俘虏时,台湾兵备道姚莹正告英军使者:在台湾有一百三十多名英军俘虏,有的已经病死,有的已经按照中国的法律被处死,目前只剩下九个人,再加上因为刮了台风被台湾军民救起的二十五人,总共有三十四人。

姚莹将俘虏交给英国使者,使者非常感激,和姚莹等人在船上饮酒表示欢庆。本来是皆大欢喜的一件事,但是使者回去告诉璞鼎查后,璞鼎查非常不满,听到有俘虏被杀,他诈称这些被杀的俘虏都是英国商人,要求清廷将姚莹和达洪阿正法,并赔偿抚恤金给死者家属。

道光得知此事后,让怡良前去调查,怡良受耆英指使,故意诬陷达洪阿和姚莹,制造了一起冤假错案。

事实上,在鸦片战争中,唯一取得胜利的就是台湾这个小岛。所以,英国人一直对姚莹和达洪阿耿耿于怀,恨不得处之而后快。

道光对达洪阿和姚莹两人是非常感激的,在清军一边倒的失败中,是他们多少为清廷挽回了一些尊严。本来璞鼎查诬陷姚莹和达洪阿这件事不会引起什么大的风波,一查就清楚,但由于这两人是耆英的对头苏廷玉和李廷钰两人的亲信,耆英正好借着这个机会弹劾姚莹和达洪阿杀良冒功。

怡良奉耆英之命整姚莹和达洪阿,虽然没有找到证据,但也要给他们治罪,以钦差大臣的身份让人把他们捆绑起来。台湾军民闻讯,群情沸腾,跑到怡良面前申辩,要求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