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施特劳斯(第3/15 页)

向同一个目标,就会产生一种自瓦格纳时代以来闻所未闻的强大效应。这两种天性都源于他那颗充满英雄思想的心灵——我以为这种结合比单纯是音乐家或诗人还要罕见。欧洲目前还有其他伟大的音乐家,但施特劳斯还不仅仅是个伟大的音乐家,因为他还能创造出个英雄。

人们谈论英雄时总会想到戏剧。在施特劳斯的音乐里到处可见戏剧艺术,就连那些似乎最不适于用戏剧表现的体裁如他的艺术歌曲和纯器乐作品也不例外。戏剧性在他的交响诗里表现最为明显,而交响诗是他创作的最重要的一部分。这些交响诗有《暴风雨中的流浪者之歌》(1885年),《意大利之行》(1886年),《麦克白斯》(1887年),《唐璜》(1888年),《死亡与净化》(1889年),《贡特拉姆》(1892—1893年),《蒂尔·艾伦施皮格尔的恶作剧》(1894年)《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895年),《唐·吉诃德》(1897年)和《英雄的生涯》(1898年)。

关于这头四首交响诗,我不想多说,因为那时作曲家的思想和技法尚处在成型阶段。《暴风雨中的流浪者之歌》(作品14号)是一首乐队伴奏的声乐六重唱,取材于歌德的一首诗。该作品创作于施特劳斯见到里特尔之前,其结构是仿勃拉姆斯的,乐思和风格也显得做作。《意大利之行》(作品16号)是一幅丰沛的风景画,描述他游历意大利的印象,其中有罗马的废墟,有索伦托的海滨,有意大利民间的生活场景。《麦克白斯》(作品23号)用一连串相当平淡的音乐形象阐示了一些诗歌主题。《唐璜》(作品20号)要出色得多,把莱瑙(Lenau)的原诗用夸张的活力阐释成音乐,向我们生动展现了那个梦想把世上所有的快乐都抓住的主人公的形象,以及他失败并在万念俱灰后死去的过程。

《死亡与净化》(作品24号)标志着施特劳斯的思想和风格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它现在仍是施特劳斯音乐里最激动人心的作品之一,是构思最统一连贯的一部作品。它的灵感来自亚历山大·里特尔的一首诗。下面我来讲讲它的大意。

在一个昏暗的房间里只点着一盏夜明灯,床上躺着一个病人。死亡在恐怖的寂静中向他逼近。这不幸的人似乎时时陷入梦幻,并在回忆往事中寻找安慰。他的一生在眼前浮现:天真的童年,欢乐的青春,奋斗的中年,不断努力想达到理想的辉煌目标,却又每每失败。他毕其一生为之奋斗,最后眼看目标就要实现了。可死神却突然向他大喝一声:“打住!”即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