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无所苟而已”(第1/2 页)

中国文化常识阅读 干春松 34 字 2024-02-18 08:15:27

“无所苟而已”是孔子围绕如何“正名”而提出的在言语谈说时不能丝毫马虎的要求,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对于“无所苟而已”的具体内容,孔子作了多方面的阐述:

一是“辨物之理,以正其名”。故而有“(孔子)《春秋》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这反映了孔子在言语谈说中,对于概念(名)的使用要谨慎,不能有丝毫马虎,要“无所苟而已”。

二是“言必有中”。要求言语谈说必须要符合道理,在孔子那里,则是要求符合周礼。

三是“言而有信”。这是言语谈说要诚实可信的表现。因此孔子要求“信近于义,言可复(实行)也”,反对言过其行,“君子耻其言而过行”。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4H5K8.jpg" />

孔子

四是“慎于言”。这是要求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的过程中要谨慎地言语,“敏于事而慎于言,就(靠近,看齐)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五是“礼以行之”、“矜而不争”。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凡事都要合宜,要依照礼节来实行,也即“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礼以行之”最首要的是要做到“逊以出之”,即在言语交际活动中要以谦逊的态度说话。其次,要求在不同的场合要有不同的言语表现,如在吃饭、睡觉时不能说话,“食不语,寝不言”;坐在车中不左顾右盼,不能比比画画地快嘴快舌,“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与父老乡亲说话时要温和恭顺,在宗庙朝廷中说话时要简练而明白流畅,在朝中与下大夫说话时要温和快乐,与上大夫说话时要正直恭敬。由于人的言语行为要符合“礼”,要受“礼”的约束,所以,在言语交际活动中,不能有争强好胜的争执。因此,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君子无所争”。

六是“不失人,亦不失言”。这是指在言语交际活动中,言语的活动要求一定的条件性。其一是指言语交际对方的态度,如对方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不肯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就“不可与之言”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如对方能够积极求知,认真思考问题,就可以“与之言”,对其进行教导了。其二是符合言语交际对方的素质,对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治理国家的大道理;对具有中等以下才智的人,则不可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