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第1/8 页)

第64章

李白

二十年前,李白还很年轻。

他走出蜀地,势要闯出一片天地。

恍恍惚惚二十年……

“噼啪!”

火星子发出声音,将李白的思绪从回忆中拉了出来。

外面的大雨还未停歇,风一吹,火光便一摇一晃,奄奄一息。

【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李白离开大匡山,离开时他写了《别匡山》表达自己的高远追求以及对家乡的不舍。】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

由远及近描写大匡山的风景,清晨,远处青山如画,翠色深浅不一,层次丰富。近处,随着清风,树藤的影子摇摇晃晃映在了栏杆之上。】

【李白的诗句给我们的感觉时常都是豪放俊逸的,但他也有清新明丽的一面,这几首都是这样的风格,这一首也不例外。】

东晋。

陶渊明看着巨幕中的风景,心生向往。

他虽住在山里,看过青山与树影,但蜀中似乎跟他们这处的风景有所不同,他还从未去过蜀地。

而且他注意到,苏轼、杜甫和李白都曾去过那处。

若是有机会,他也能去看看就好了。

【说过风景之后,李白展示了大匡山的生活场景,“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山中小径交错,时而有人带着家犬走过,傍晚,归家的农人带着柴往家去了。】

【李白作为过客,十分悠闲,倚在树边听猿猴啼叫,“看云客倚啼猿树”,就在这时,“洗钵僧临失鹤池”僧人洗钵,惊飞了池边的野鹤,李白也惊醒过来,此处甚好,但他却要离开了,不是因为外面的风景更好,而是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不是“我”不喜欢此处清净,而是因为“我”已经将自己的文才武艺许给了这个清明的盛世。】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心里又是一紧,不是“无心恋清境”,这是何意?李白还是想隐居?

只是因为当时的盛世才出来做官?

他将他自己的才艺都奉献给了朝廷,而自己如何对待他的呢?让他写诗取乐……

李隆基闭眼深吸一口气,李白虽政才不佳,但也不至于什么都不能。

他自诩知人善任,这就是善任吗?

“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