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第1/9 页)

第34章

苏轼后续(改口口)

公元前176年,汉文帝四年。

刘恒确实努力在做一个明君,能被后世承认,他十分欣慰。

但他也很清楚,一个贤明的君主应当做到知人善任,即便他不想承认,在面对贾谊之事上他也确实可以做得更好。

如今女子说了这些,天下人可能都在盯着自己。

所以现在贾谊必须回来,甚至于即便贾谊并无才能,自己也得重用他,更何况他有。

【了解了贾谊之后,苏轼认为他的才能若是得以施展,可能夏商周三朝的成就都没办法超过他所辅佐的汉朝,可是他并没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就郁郁而死了。】

听闻此言,刘恒一惊。

他现在如此年轻,应该不会?

此外,他的才能竟能如此?此言怕是有夸张之意吧?

刘恒默了默,不管怎样,都必须先把人给找回来,他得听听贾谊的看法。

而且贾谊不能死在外面,尤其不能死在被贬之时。

思及此,他又唤人遣了太医随行一同去接贾谊。

他要让天下人看到他的诚意。

【圣人孔子、孟子努力想要获得君主的认可为自己争取施展才能的机会都不一定能实现理想,言下之意就是贾谊都没有去努力,只是空有才能又有什么用呢?】

贾谊只觉醍醐灌顶。

圣人尚且不能轻易得到任用,自己又有何出众之处?

重点是,圣人尚且那般进取,自己怎能只一味等着机会来临?

且陛下亦不是圣人,招人蒙蔽在所难免,他应该努力重获陛下信任才是正理。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临淄。

齐宣王田辟强听闻此言忙看向随驾一侧的孟轲。

以往他信孟轲,却没觉得孟轲有多神,如今一看,倒是他轻视了。

圣人之言岂是寻常人能轻易获得的?

“孟卿只管施展才能,我齐国定全力支持。”

孟子微微颔首,行礼道:“多谢大王。”

【第四段开始展开说贾谊的事情,讲的是为官之道,周勃和灌婴两个人是从汉高祖刘邦那时候就为汉朝做事的,而且还立了不少的功劳,而你贾谊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洛阳少年,人家汉文帝为什么信你不信他们?像贾谊这样的人,就应该“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